用横坐标代表身长,纵坐标代表体重,在坐标系中标出鳄鱼和蛇。 鳄鱼和蛇 我们要做的,就是画一条线把他们两个分开。 非常的简单,对不对?

很容易知道,W改变的是斜率,而b改变的是位置。

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分类,而分类就是智能的源头

神经元,阈值,权重,正好跟生物知识一一对应。我们也可以把他抽象成数学知识。

如果\(f(x)>b\),即输入信号大于阈值,输出为1,反之为0。

之后涉及到的所有复杂神经网络,都是由这样的神经元所组成的。我们只要让它开始学习就好了。

流程很简单:输入,识别,输出,判断

让我们回到鳄鱼和蛇的问题:输入特征就是输入动物的身长和体重,识别特征就是将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并相加,输出结果就是将f(x)与阈值b进行比较,大于阈值输出1,小于阈值输出0,再与已知的数据进行比较,判断对错:而判断对错,正是机器学习的核心环节

现在,我们把输出结果命名为y,目标值为Y,只有y和Y都是0或者1,结果才正确,不一样就是错误。

而机器学习,就是通过不断调整权重W和阈值b,来让结果尽可能的正确。

用数学语言描述刚刚的过程,可概括为如下公式:

\[W_{i(t+1)}=W_{i(t)}+\Delta W_i\]

很容易想到,让机器自动调整的关键就是让机器知道\(W_i\)是大了还是小了。而Y是真实值,y是输出值,如果Y与y一样,则\(Y-y=0\),使得\(\Delta W_i = 0\)\(W_i\)不调整;如果\(Y-y=1\),则真实值比输出值偏大,要提高\(W_i\)\(f(x)>b\)才能达成目的,反之亦然。同时,还需要乘以\(X_i\),这个点的X越大,对整个函数的影响也要越明显,所以我们列出以下式子:

(r是机器的学习率,可参见梯度下降的有关知识) \[\Delta W_i = (Y-y)\times X_i \times r\] \[W_{i(t+1)}=W_{i(t)}+(Y-y)\times X_i \times r\] 同时,b也要进行相应调整: \[\Delta b = (Y-y)\times 1 \times r\]

早在1957年,Frank Rosenblatt就发明了这种感知器,但他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:很多数据无法用一条直线,一个平面甚至一个超平面分开,而这就涉及到变换坐标系的有关知识,而它与线性代数 | Linear Algebra又紧密相联。